孙卿,即荀子(约公元前313-前238)名况,字卿,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,“荀”与“孙”二字古音相通,故又称孙卿。
荀子早年游学于齐,因学问博大,“最为老师”,曾三次担任齐国“稷下学宫”的祭酒(学宫之长)。后为楚兰陵(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)令。曾应秦昭王聘,西游入秦,晤见范睢;至赵国与赵孝成王议兵,赵拜为上卿。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。法家代表人物韩非、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。
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,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。他以儒学为基础,批判吸收各家之长,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。在他的思想中蕴含着建立公平正义、安定有序和诚信友爱等和谐社会理念,对于当代有重大的启示意义。他的著作集为《荀子》,经西汉刘向编定,共32篇,晚年的代表作有《劝学》。
在人性问题上,他提倡性恶论,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作比较。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,因而不可能有天生的圣贤;人性善是受教化的结果。在天道观方面,荀子受老子的影响,以为天没有意志,不过是能生长万物的自然界,不能决定人事的吉凶、祸福。提出人应该顺应自然但也可改变自然,即所谓“制天命而用之”的人定胜天的思想。
荀子重视礼,他认为礼在调节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中起重要作用,王道的具体内容是礼义和仁政。他继承了儒家“为政以德”的传统,认为治国应该“平政爱民”,“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,即提醒君主,如果聚敛、刑杀无度,就有覆舟之险。清末,梁启超、章炳麟等对荀子学说重新作出评价,肯定它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