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复(992~1057),字明复,号富春,晋州平阳(今山西临汾)人,曾客居泰山讲学多年,学者习称为泰山先生,系北宋泰山学派创始人。北宋儒家学者、经学家,与胡瑗、石介被后人合称为“宋初三先生”。
孙复年届36岁,时范仲淹守丧居南京应天府(今河南商丘),掌府学。孙复上谒,范给予其经济资助,并为他谋了学职,授以《春秋》。以后范仲淹服满复职,孙复去应举。景祜元年,孙复第四次科举落第,孙复居泰山八年,主要从事经学的研究与讲学,撰写《易说》六十四卷、《春秋尊王发微》十二卷等,声名渐显于世。孙复还著有《睢阳子》十卷、《春秋总论》三卷。
庆功一年(1042),在范仲淹、石介等人推荐下,孙复以布衣超拜,任秘书省校书郎、国子监直讲。他与石介一起,积极支持范仲淹“复古劝学”主张,在太学实施举人应考须有听书日限及扩大太学录取人数等措施,使得学生人数骤增,北宋太学从此而兴。庆历七年(1047),坐徐州举子孔直温案,贬外职,后重返太学任教。嘉祜二年(1057)七月病逝。
孙复经学为学界所重的是其《春秋》学,特点在于置《三传》不顾,凭己意诠释,以“尊天子,黜诸侯”立论,认为《春秋》“有贬无褒”,突出孟子“孔子成《春秋》而乱臣贼子惧”的思想。他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,以继承儒家道统自居,排斥佛老,抨击祸福报应学说,专门撰《儒辱》、《无为指》等文攻击佛、道,他还抨击科举时文,强调“文以载道”。
孙复是北宋庆历之际经学变古的代表人物之一,他的学风影响颇大。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孙复的评价很高,认为孙复治《春秋》,“推言治道,凛凛然可畏,终是得圣人个意思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