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阳(约公元前680年-前610年),春秋中期郜国(今山东省成武县)人。秦穆公之臣,善御,是著名的相马师,所以人们称他为“伯乐”。
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军事的需要,马的作用凸显,当时已将马分为六类,即种马(繁殖用)、戎马(军用)、齐马(仪仗用)、道马(驿用)、田马(狩猎用)、驽马(杂役用)。养马、相马遂成为一门重要学问,孙阳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,选择相马作为职业。当时还没有相马学的经验著作可资借鉴,只能靠比较摸索去发现规律。孙阳学习相马非常勤奋,《吕氏春秋·精通》说:“孙阳学相马,所见无非马者,诚乎马也。”
孙阳在秦国富国强兵中立下汗马功劳,并以其卓著成绩得到秦穆公信赖,被封为“伯乐将军”,随后以监军少宰之职随军征战南北。伯乐还为秦国举荐九方皋等能人贤士,传为历史佳话。
孙阳经过长期实践和潜心研究,取得丰富的相马经验后,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—《伯乐相马经》。书中图文并茂,长期被相马者奉为经典,在隋唐时代影响较大。
孙阳亦为春秋时期著名的畜牧兽医。有《伯乐针经》、《伯乐疗马经》、《疗马方》、《伯乐治马杂病经》等传世。在后世兽医学术的发展中产生较大影响。可以说,《伯乐针经》的出现,标志着家畜针灸学的形成。
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,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马,这就是“伯乐相马”的成语典故。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《马说》中语:“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”。
|